- Oct 02 Wed 2013 12:35
送給自己的生日禮物
- Sep 22 Sun 2013 19:39
我的小文
- Sep 11 Wed 2013 08:07
!!豈只一點點….
上周末,去中正紀念堂探同窗好友黃老師的班,他們的團隊在拍<街頭魔術師>,有點搞笑,有點專業,有點嘆為觀止!惹我…伸手插一咖。
維基百科說,魔術,又稱幻術、障眼法、掩眼法、戲法等,以特殊的專業技巧、設備、氛圍,營造錯覺和認知偏誤,以娛樂觀眾,歸屬於不可思議的表演藝術。
魔術的技巧並不包含特異功能的成份。而只是「在滿足物質不滅定律及能量守恆定律的條件之下,呈現出違反經驗法則的表演」。拋開障眼法,魔術是一項務求違反客觀現象的表演藝術,透過純熟的手法,了解觀眾的心理,良好的表演心態。
一個成功的魔術能令觀眾看得如癡如醉,要靠很好的表演和新的創意.魔術並非一定需要道具、助手、台前幕後的協助,有時候只有手邊的小東西也可以變出一個好魔術。
我問:
中國遠在漢代已有<魚龍蔓延、東海黃公>等成型魔術。
他們長成什麼樣子?所需的道具與流程是?
而世界上最早的戲法紀錄則是「杯與球戲法」(Cups And Balls),這是目前人們所知最古老的戲法。那麼他可能是?
誰能給我連串驚嘆號!?
- Sep 03 Tue 2013 08:30
,,豈只一點點….
今晨,起舞鍵盤時,拎起了<日光節約時間>Daylight Saving Time?配合夏天太陽演出囉!也就是透過將時鐘調快一個小時,以便利用夏季日照較長的特性,達成節約能源的目的。
早在1908年,英國人威廉•魏萊特便提出此一構想,但是並未獲得英國政府的採納。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的死敵德國才因經濟因素的考量,首先實施「經濟時制度」。
緊接著,包括英國在內歐洲各國,基於同樣的理由,也紛紛採行相同的做法。雖然戰後偶有停頓,但多數歐美國家直到現在,夏令時間還是比冬天快上一小時。
台灣則從民國34年開始施行日光節約時間,到民國51年便停止施行。停止的理由主要有2:1.調整時間會造成大家的困擾,2.台灣位於亞熱帶地區日光節約的效果有限。
民國60年代石油危機爆發,政府曾短暫恢復夏令時間制度,但因造成諸多民怨,很快便宣佈取消。但所謂的民怨,很多其實是官僚制度下的產物。譬如,台鐵為了讓行車時間能夠配合火車時刻表,9月30日深夜搭車的旅客,必須在中途站乾等一小時,以便讓夏令時間能夠順利調整回原本的標準時間。
民國69年,就再度吹起熄燈號….以後是否捲土重來,誰知道呢!
- Sep 01 Sun 2013 09:44
??豈只一點點….
今晨,原有個重要的會議,但臨時就是想放空,因為身心都太累了?拎起了<隧道視野效應>!一個人若身處隧道,看到的就只是前後非常狹窄的視野。人,不能缺乏遠見和洞察力,視野開闊,方能看得高遠。
今晨,風停雨也小憩…..多雨的台北,讓我識傘成小小師,那種骨架配傘面,超美又堪用,心中自有定見。
總在某箇城市的角落遺忘雨傘。
也曾在某箇店家、市圖的傘桶架裡,失去一傘天。
又因為丟傘成慣性,我也變成撿傘好手。
在火車站、在捷運、在某箇城市角落。
/老闆,這傘給你們做愛心傘。哈哈。不怕拎撿拾的傘,被原主子追緝了/
- Aug 30 Fri 2013 10:48
走偏豈只一點點….
觀眾收視行為全都露,露在皇冠造型的三顆大閃燈!
當觀眾收看《小紅帽》時,舞台上紅燈亮起,收視終結燈滅。
當觀眾收看《三隻小豬》時,舞台上綠燈亮起,收視終結燈滅。
當觀眾收看《狼與七隻小羊》時,舞台上藍燈亮起,收視終結燈滅。
全民大劇團舞台劇《大紅帽與小野狼:不讓你走ㄆㄧㄢ》,原創構想非常讚,解放傳統的鏡框舞台造型,那麼當串場主人羅北安,在解說舞台的遊戲規則時,可以想見稍後的演出,應該可以看到3種氛圍:1.台前演出的情況、2.台後的排演、3.演員在真實生活裡重要的互動,包括情感交流的這塊…
三者環環相扣,肯定像…建國百年雙十國慶在台中觀賞的音樂舞台劇<夢想家>
的精緻度吧?也肯定如該團出版的60頁販賣120元的行銷手冊上那麼的多元與好看吧?
結果,3種氛圍是有交代,卻糊在一起,因為演員在憂心,她們最終可能讓童話人物全淪為電動遊戲的線上人物了....是編導太貪心了,我只看到草泥馬…一個四不像的舞台劇,根本無法參透,全劇的主軸,也就是作者論,想要傳遞的是什麼?
愛情元素?有,但沒有溫度。
編導創藝?有,但沒有厚度。
顛覆童話?有,但沒有深度。
接軌當代?有,但沒有高度。
在舞台設計這一塊上,我居然還看到<夢想家>的身影。
全劇讓人買單與打動我心的,依然是演員認真演出、歌唱插曲與舞台劇力相搭。
有一點我得承認,賴聲川與李國修的舞台耕耘,已經養大我的胃口與觀劇風味,期待全民大劇團舞台劇有天演出的步履更穩健更紮實….
- Aug 28 Wed 2013 10:26
團結豈只一點點….
1980年的十月天,我隨一個教育團體赴韓採訪,對青瓦台、民俗村都留有深刻的印記,當時新台幣與韓幣之比是1比17,卻是可在漢城南大門通用,我採買了些皮衣與女裝等。南大門等同南門市場。
為什麼忽然拎起這段往事…因為line上飄來這條訊息:
今台灣人加油 ! ! !
韓國人說:我們不會向兩個國家道歉:一個是台灣,另一個是日本。
因為在台灣隨處見韓國電器、手機、汽車,而在韓國街上,你轉上幾天也不會看到任何1輛日本,台灣或美國汽車。這就是台灣不敢輕視韓國的理由。
韓國有1位高官說過:不管台灣如何努力,韓國人也不會買台灣的任何產品。但就算我們永不向台灣道歉,台灣人照樣會捧著新臺幣買我們的產品。
1句讓台灣人從頭涼到腳的話。每買1百元韓國貨,就會給韓國政府送去5元,讓韓國多造10顆子彈,多印8頁韓國史教科書。
孔子、國父統統都是韓國人 。
請大家將這個消息發送到你所在的每1個群組 。
韓國對台灣的依賴程度,目前現排最前,特別是對中國市場的依賴。
如果台灣人1個月不買韓國貨,韓國將有數千家企業面臨破產。
如果台灣人6個月不買韓國貨,韓國將有1半人失業。
如果台灣人1年不買韓國貨,韓國經濟結構徹底瓦解!
也許發佈一次!就牽動韓經濟1億元。
如果三個月內沒有1百萬人轉的話,這表示我們台灣人真的敗了,敗在自己手上!
如果三個月內沒有1百萬人轉的話,這表示我們台灣人真的敗了,敗在自己手上!
….
我想轉貼這封信只是為了表示團結心而已。
其實就私心言,喜歡韓國的泡菜、也挺寒流中的韓劇,偶爾看看,覺得他們的編導演都超敬業與專業的,我們要多學習他們,不必仇韓。自己爭氣就好。
我想當漢城改名首爾,韓國就決心脫胎換骨?
2005年01月19日,韓國政府宣布漢城的中文名稱改為首爾。
漢城之名,起於1394年李成桂創建朝鮮朝,幾經波折,定都於漢江畔,命為漢城。
1910年,日本征服韓國後,漢城改名京城。由於反日情緒,推想中國人一定是保留漢城的稱呼。
二次戰後,韓國獨立,再立漢城為首都,也保留了漢城的漢字。
首都一詞在韓語中的發音即接近英文的Seoul,韓國也多以韓文(Hangul)書寫。但然而,戰後的韓國民族主義高張。
在這波民族主義浪潮中,東亞共通的漢字被定義為中文,對韓國人而言是外文….
至於後續的改革行動與成績,周一的聯合報有整版的報導。報導中強調:是教育高教平台有了企業界的贊助與支援,而起了重大的變化與換血。同一時間,台灣的大學破146所,卻經常招生不足….
這篇文字的結論,我只是想到:與其詛咒黑暗,不如燃起一盞爉燭?
您呢?您如何看待?
- Aug 09 Fri 2013 18:16
課堂上....

- Aug 01 Thu 2013 11:19
第N張的感謝狀與書畫贈品。開心。
如題
- Jul 25 Thu 2013 15:21
仲子帶領的讀書會 歡迎參加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