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兩支手機裡滴的一聲,飄來無關緊要或商家的通路行銷廣告時,通常都在第一時間刪無涉。<早晚都要刪,就當下事當下刪。>

那要緊的,包括開會通報或行前叮嚀的,會在事過境遷後動手刪掉。

 

那有關私領域的,或帶著情緒的,刪不刪都沒差。

不刪,就讓它們時不時的飄在眼下。

而就算刪了,因為文字的能量,文意依舊深藏心裡。

 

只有他飄來的英文簡訊,我從捨不得刪除,就讓她們陪我到天荒地老換機換卡

換號為止,真的好愛好愛那書寫文字、喜訊、觀點、哲思….還有英文文法。

 

而過長的好篇章,他也不忘以電子信箱傳送,這裡他昨晚轉傳的篇章。別幫部屬養猴子。這篇文章裡的知面與刺點<註解>,其實都透視他在職場的困境,我猜他可望因為頓悟而得以….解套。

 

別幫部屬養猴子,--取裁自肯.布蘭佳撰文

 

比爾翁肯(Bill Oncken)曾發明一個有趣的理論─「背上的猴子」。猴子?是指下一個動作。

 

回想一下,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情形:在走道上碰到一位部屬,他說:「我能不能和您談一談?我碰到了一個問題。」,於是你便站在走道上專心聽他細述問題的來龍去脈,一站便是半個小時,既耽擱了原先你要做的事,也發現所獲得的資訊只夠讓你決定要介入此事,但並不足以做出任何決策。於是你說:「我現在沒時間和你討論,讓我考慮一下,回頭再找你談。」

 

在這樣的案例中,猴子原本在部屬的背上,走道上的互動,猴子的兩腳就分別搭在兩人背上,當你表示要考慮一下再談時,猴子便移轉到你背上。

你接下了部屬的角色,而部屬則變成了監督者,他會三不五時跑來問你:「那件事辦得怎樣了?」

如果你的解決方式他不滿意,他可能會強迫你去做這件原本他該做的事。

你一旦接收部屬的猴子,他們就會以為是你自己的,因此,你收得愈多,他們給得就愈多。

於是你飽受堆積如山、永遠處理不完的問題所困擾,甚至沒有時間照顧自己的猴子,努力處理並非第一順位的工作,平白折損自己的成效。

 

比爾翁肯提出的猴子管理法則,目的在於幫助經理人確定已由適當人選在適當的時間,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當然,這個法則只能運用在有生存價值的猴子身上,不該存活的猴子,就狠心把牠殺了吧!

 

一個經理人應該將時間投資在管理層面上,而不是養一大堆別人的猴子。

身為經理人,如果你能讓員工去撫養他們自己的猴子,他們就能真正地管理自己的工作。

而你也有足夠的時間去做規劃、協調、創新等重要工作,讓整個單位持續良好的運作。

所以有些法則可以是:

一:除非下一個步驟已經明確界定,否則經理人和員工都不能離開。嚴守這項法則可以獲得3種好處。

 

第一,如果員工知道要提出適當的下一步驟,才能結束談話,他就會在事前做更縝密的規劃。

第二,它可以促使員工採取行動。

第三,對猴子做描述、把下一步驟說清楚,能提高員工的工作意願,讓他們跨出最具關鍵性的一步。

 

二:所有人都分配到適當的猴子來飼養。

經理人和員工的對談,要直到每一隻猴子都分配給一個人後,才能結束。

至於哪一隻猴子該歸誰管,原則上儘可能把猴子交給能照顧到牠們福利的最低階層人員去照料,因為部屬可以投入的時間精力比高階經理人來得多,而且經驗顯示,部屬往往比我們所想得還要能幹。

 

把猴子送錯主人,有時候是經理人內心的需求,想要避開管理所帶來的挑戰,或是以為自己才做得來,有時候卻是組織政策使然。

 

這時候要替猴子找到適當的主人,就必須技巧與自制力兼施。

要求部屬盡力把工作做到最好,可能會遭遇部屬反抗,這與為猴子找到適合主人的實務,變得有些相牴觸,因為經理人會發現,有時候把猴子接過來,要比讓猴子靠在適當主人背上要來得容易。

但請記住:要培養一個人的責任感,唯一的方法….把責任給他們。

 

三:保險單。

把每一隻猴子放生面對組織叢林之前,先為牠們保個險。這是說要提供一系統性的方法,用以平衡員工所需的處理猴子的自由空間,與經理人對結果所負的責任。

賦予員工權限和自由,經理人和員工可以互蒙其利。經理人能自由裁量時間,花在監督員工的時間及精力減少。

員工也可以享受到自我管理的好處,有更高的滿足感、更高昂的士氣,但也因此可能會犯錯,這時候猴子的保險就要派上用場,保證他們犯錯,是組織所能承擔得起的。

 

猴子保單有兩種層次。

第一是給予建議,然後行動:當員工犯下承擔不起的錯誤時,希望有機會否決他們的行動計畫,這是一種保護措施,但卻得犧牲經理人的時間及員工的自由空間。

第二是行動,然後給予建議:確信員工可以自行完善料理猴子,先行動後再來報告,這讓員工有很大的運作空間,也省下經理人的監督時間,但風險也較大。

至於該選擇哪一份保單,則視情況而定,而雙方都可以行使選擇權。

 

四:照料與檢查。

企業的成功取決於猴子的健康,因此必須定期檢查,維持健康。

檢查猴子的目的有二:

一是發現員工正在做正確的事,進而稱讚他們。

二是發掘問題,並在問題形成危機之前採取校正行動。

猴子生病,不是由於缺乏照料、營養不良,就是因為照料不當。

有時候員工不想讓經理人知道猴子生病了,因為他們大都想自行解決問題,經理人應該與員工建立默契,要他們盡力照顧病猴子,如果情況沒有改善,就必須把猴子交給經理人檢查。

相對的,如果經理人發現猴子生病,就應該把下一次檢查的時間,提早到猴子身體狀況所能允許的時間。

檢查重點在猴子的情況,而非員工本身。因此檢查讓經理人有機會發現員工正確地在進行某事、查明及糾正問題、指導員工、降低自己的焦慮,之後,就由員工自己去求表現了。

 

翁肯的理論旨在;如果我們真的想幫助他人,就必須教他們如何捕魚,而不是送他一條魚。

剝奪他人的主控權,去餵養他人的猴子,並無法幫他們解決問題,這只是為別人做他自己可以做的事。

說得真好,新學期時,會擇機分享學子們。謝謝你,親親我的寶貝。

<註解>

學者羅蘭.巴特在他《明室》攝影札記中,將影像的吸引元素分為知面(Studium)與刺點(Punctum)。

「知面」指觀者本身有文化、知識背景的延伸面,是純指示或告知的功能性,泛指照片中令人喜歡或覺得有趣的層面或細節,而這種喜歡通常並沒有感情上的投入。這是從文化的層面發展出來的,也可以說是在同一社會背景下大多數人都可以找到一些線索來切入的元素。

在「知面」的層面中,照片也提供給觀者一種「次知識」(Infra-Knowledge),因為它截取了一些事物的片斷,雖然不能構築事物或歷史的全貌,但卻令人多瞭解且更親近。

「刺點」是照片裡原本不起眼,卻又偏偏吸引我們特別注意,甚至讓人感到芒刺在背的小事物,可以令人感動,但是又無法用言語形容的元素。或許只是一張紙、一杯水、一個眼神,或小孩子髒髒的手指頭。照片中的某一個細節改變了整個看照片的動作,使觀者全心集中在它上面,這樣的細節就是「刺點」。

「刺點」雖然常常是一些細節,但是卻無法經由安排來得到。它在畫面中常常是附屬的部分,但是又那麼不可避免的存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雨安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