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刺點」能被安排嗎?當然。拎起了羅蘭巴特的《明室》

張愛玲的起居室.jpg

《明室》的「知面&刺點」。「知面」即我們已知的家庭合照場景,或是戰爭場面,都是很顯而易見的。然而「刺點」,則在一片看來都是已知的元素中,一個突然吸引住我們注意力的小細節。細節又因為觀注者原生特質的不同,而產生了不同的…刺點。

那麼,一幀張愛玲女士起居室裡的照片,能訴說多少種故事?⋯⋯
君不見,張女士的市內電話是,置放在第2格位的小櫃裡。
當電話鈴聲響起,以她的身高,她必須彎腰拿起話筒,除非是當時剛好坐在沙發上。
但如果哪一種情況,她都必須小心翼翼,以免觸碰到上格層的花瓶。
為啥沒有人體工學?為啥不給自己方便?
除非她愛花瓶甚於通聯。
通聯代表溝通,代表人際互動,代表人脈存摺。
張女士生活的樣態,彷彿昭然若揭?

「知面&刺點」,為攝影的詮釋開啟另一種觀點,拍攝者的詮釋不再是唯一,反而不同的觀看者,會有不一樣的詮釋和感觸,兩者都是個人意義上的生活經驗之集合。

你刻意安排的刺點,可能對我毫無意義,因為吹不到同調啊!
因此,刺點?不是拍攝者和觀看者都共有的無意識,而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刺激點。

羅蘭巴特另一深層理論《作者已死》就是這類思想的極限。
顯然不是人們去追求影像,而是影像就在那裡,召喚著人們去拍攝。

如果有人把一張照片,強加唯一詮釋?
不妨去來玩玩美學家John Berger和攝影師Jean Mohr合著的《另一種影像敘述》在一連串的照片,你的想法是?
再往後頁翻,那是原創者的想法,你確定你們在同一水平上,也許天南地北?

《明室》關心的乃是,文學的議題:寫作的零度。
所以設若不關心起居室主人的生平、思想,張女士的市內電話是,置放在第2格位的小櫃裡。

你的刺點與詮釋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雨安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